语言:教师的第一必修课
1
四年前,为某省培训班讲《创意写作阶梯课程》。
一切,都按照PPT预先设定,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讲座伊始,我由一篇非常好玩的作文引入,老师们一下子就进入了倾听的状态。半小时很快过去。讲到学生作文能力是怎么形成时,我说:”好,下面,请老师们细细地看这幅图。“底下有一老师弱弱地提醒:”张老师,幻灯没投出来。“
我扭头一看,呀!真的,屏幕上一片空白!原来,这半小时,老师们一直通过我的声音在专注地倾听,且听得津津有味。也就是说,我做的PPT,基本上可有可无。
仔细回想自己所做过的多个讲座,凡是最吸引听课老师的那些时间段,一定不是靠PPT的魅力,而是靠鲜活的例子和风趣的语言。反过来,PPT上文字过多,老师们反而听得没精打采。可见,PPT,只是个辅助手段。有时候,用不好反而会起副作用。
语言,才是看家的本领。
2
三个月前,邀请成尚荣先生给我区新锐名师做讲座。成先生坐在主席台前,娓娓道来,历数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那些大写的先生。关于什么是风格,他随口引述的名言警句,多达30多句。听他讲座,如坐春风,醍醐灌顶。
一年半前,参加周一贯先生从教65周年纪念活动。活动尾声,鹤发童颜的周先生致答谢词。先生声若钟,质朴而深情的致辞,深深地打动了在场每个人。
两年前,在省委党校参加杭州市教研员培训,听了一星期的讲座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,是杨启亮教授的讲座。他是唯一不用PPT的讲师。坐在台前,不疾不徐,缓缓道来。他的发言,振聋发聩,具有强大的感染力,以至于一位教研员现场泪奔,即兴发言数分钟。
两年半前,参加区里九十学时的培训,杭州市教育局肖锋副局长给青年教师讲自我修炼,没有提纲,没有任何多媒体辅助手段,两个小时,老师们鸦雀无声,频频颔首。
十年前,在杭州某礼堂,听贾志敏老师讲作文教学改革的讲座。贾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背诵一篇又一篇课文和学生作文,台下老师听得如痴如醉。
十五年前,在温岭教师进修学校,当时担任副校长的潘力平先生,给学员们讲教育哲学。半天的课,不带一张纸片,很多数据、术语、概念,讲得和教科书一字不差,学员们听得大呼过瘾。
……
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,总是那些完全凭借着语言魅力征服听众的课。
语言,才是真正的法宝。
3
再来看看我们的公开课。
凡是靠课件取胜的课,最终都会消失在时间的流里。而那些传之久远,历久弥新的课,总是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,深深地烙在一线教师的脑海里。
于永正的《草》《小稻秧历险记》《水上飞机》,支于恒的《太阳》、《第一场雪》、《丰碑》,薛法根的《爱如茉莉》《猴子种果树》等课,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,不是因为课件,而是教师独特的言语风格,深深地折服了听课者。
反过来,一时以精巧设计取胜或以课件华美见长的课,很少被人真正记住。大多昙花一现,如惊鸿一瞥。
语言,才是最高智慧。
4
诚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:‘教师的语言素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 效率"。很多教师,没有从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着手提升自我,而在多媒体手段以及其他教学手段上大做文章,这无异于舍本求末、买椟还珠。真正最高效的教学,就是教师示范给学生看。尤其是语文老师,教师的语言表现力,是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核心生产力。提升教学效率,首先要从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开始做起。
“语言,是存在的家,在其家中住着人”。某种意义上说,语言即人。语言是思维的外壳,一个人的语言水平,就是他的思维水平。不仅如此,语言,也是一个人的人格、学识的标志。对于教师来说,一个人的语言风格, 就是他的教学风格。
修炼语言,就是修炼教学艺术。
5
语言能否修炼?
答案是肯定的。
特级教师管建刚,2008年参加了《小学语文教师》杂志社组织的一次观摩活动,那是他第一次在比较大的场合公开演讲。据会议策划者李振村先生讲,建刚比较拘谨,讲座效果一般。
可是,几年后,他在“新经典大讲堂”讲他的“作文教学的革命”,以及此后在“全国写作种子教师研习营”中,管建刚简直像换了一个人。台上的他,简直就是个段子手。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,一段段发人深思的话语,让在场的老师欲罢不能。即便听过多遍,你依然被他的语言艺术所折服。
后来,我问建刚,你是怎样修炼自己的语言艺术的?
建刚笑笑,告诉我,他曾花了两三年时间,潜心研究演讲高手的视频,怎么控制节奏,怎么设计包袱,怎么抓住听众,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研究。研究了不算,他还对自己的演讲进行精心设计,于是,我们所看到的,就是管建刚成了脱口秀。
技巧,是可以修炼的。
当然,光光修炼技巧还不够。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没有底蕴的积淀,技巧只是花拳绣腿。初次听听,新鲜;听多了,就会露馅儿。技巧,是皮毛,只有修炼自己的文化涵养,改造自己的心智模式,你的表达能力,才会不断提升。像成尚荣、周一贯这样的大家,其实,更多的,不是语言技巧,而是格局和境界使然。
修炼语言,就是超越自我。